主页 > 高中 > 语文 > 正文
高,中高考,作文,经典,与,流行,人说,现在,是,
人说现在是知道“周迅”的人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鲁迅”的人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关之琳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卞之琳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马克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马克"吐温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比尔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保尔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景冈山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井冈山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爱情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艾青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就要发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九一八”的越来越少了。
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。请以“文化反思”为话题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①立意自定;②文体自选;③题目自拟;④不少于800字;⑤不得抄袭。
面对这个作文题,审题可分三步走——
第一步、材料的分析与处理
材料中罗列了多种现象,首先需要考生加以整理和归类,“周迅”、“关之琳”、“景冈山”是娱乐文化的代表;“马克”、“比尔”是财富的代言词;“爱情”、“就要发”是代表当今部分人的一种心理追求的东西。
反之,“鲁迅”、“卞之琳”、“艾青”、“马克"吐温”恰好是经典文化的突出代表;“井冈山”、“九一八”可代表一种历史,“保尔”代表着一种精神。
这些材料在排序上,相对比较杂乱,但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东西,那就是,在现代社会里,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经典文化,不是对历史、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和崇拜,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东西,或世俗文化,或发生偏差的价值取向。
话题作文中的材料或启发学生思维,或为命题者提出话题的由头,一般的情况下,建议学生在作文中不要照搬材料,尤其是照搬字数很多的全部材料是作文的大忌。因为可能材料中部分内容和话题联系并不紧,命题者只是从其中的某一点加以提炼而成话题,你要搬用就很难达到你想达到的效果。
即使要用材料,也最好是提炼性的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。
第二步、命题者的分析文字及话题研究
命题者没有过多的分析,作者的分析恰好是审题的重点,但在这个作文题中,命题者有意识的给写作者腾出了空间。命题者的分析文字,往往会代表命题者的一种审题倾向或观念倾向,学生要注意在这个分析文字上做足文章,是切题的关键文字。
再看话题,材料中罗列的种种,作者不必全部去兼顾,材料只是作者提炼话题的文字,同时起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效用。“文化”的界定是,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,特指文学、艺术、教育、科学。这样理解后,在写作中就可以避免开口太泛太大,针对性不强的问题。再看“反思”,何谓“反思”,思考过去的事情,从中总结经验教训。
在现实或过去的时间里,我们的文化问题、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等,到底是怎样的,需要学生来做这个思考,通过思考来总结经验教训,启发自己,唤醒今人,警醒后人等,同时把这种思考诉诸文字。
第三步、对作文要求的揣摩
这个作文题的要求和考刚完全保持一致,没有特别之处。
从“立意自定”来看,作者没有明确的立意倾向,学生在写作时,保持一点,就是观点合情合理,不要出现过于偏激的立意。比如,“我们不必追求经典文化”,“让世俗文化占领阵地”等,都是不可取更是不提倡的立意,相反,“呼唤经典文化的回归”,“不要让经典文化失去市场”等都是值得推崇的;再看“文体自选”的要求,特别学要考生注意的是问题要纯,写作合乎文体的基本要素,拒绝“四不像”,不提倡如“处方”这样的特别应用文体,学生也不必要标新立异,写好自己的拿手文体就可以了;“题目自拟”这点也是需要学生留心下功夫的,很多同学喜欢把话题直接当成自己的作文题,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做法。
题好文一半,好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,如果把这个展示的机会拱手相让,岂不可惜。一般阅卷老师都不是特别欣赏用话题做标题,虽然有特例;对字数的要求,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这样要求——不少于800字,笔者个人不主张恰好800字就戛然而止,但也不主张写900多字甚至1000字以上,850字左右比较合适,既达到字数,又能保证时间;对“不准抄袭”的要求,是无奈之举。从某种意义上说抄袭就是强盗行为,是所有老师所不齿的,冒这样的险,不仅不能得高分,即使老师疏漏而侥幸给你评高分,你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。
做好了以上三步,审题可以告一段落,接下来的作文构思及写作就水到渠成了。
【美文示例】
快被遗忘的文化
物欲横流流尽了高雅,歌舞升平平息了斗志,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俗。大江东去已成为千古绝唱,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被商品大潮冲刷得一干二净,井冈山的星火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淹没……
有人说,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,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;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,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;听周杰伦的人越来越多,听贝多芬的人越来越少;看《财富》的人越来越多,看《红岩》的越来越少……
庸俗,铺天盖地地袭来;高雅,悄无声息地消失。塞满书包的是卡通,堆满床头的是言情、武侠;高高挂在书架的是《诗经》,尘封虫蛀是《巴黎圣母院》。
一种苍凉的感受袭上心头:文化正离我们而去。
不,是我们离文化而去。熟读唐诗三百首已不在值得骄傲,不识贝克汉姆被嘲笑为落伍。
谈到流行歌星便滔滔不绝,说起那段沧桑的历史却茫然不知。文化,正在被一点一滴地遗忘,一步一步地走出我们的生活。
鉴赏诗文,游览古迹成为那些学者、专家的工作;艰苦奋斗,坚忍不拔被看成是战争年代纪念品。
可是,这又能怪谁。你看看那电视报纸每天播放的是什么。街头张贴的什么。
报纸杂志每天报道的是什么。
为了建商业步行街,把烈士陵园拆了;为了整顿市容市貌把百年古屋拆了,把唐朝的城墙拆了,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、豪华别墅。
而我们还在为这些“杰作”感到自豪呢。
赵薇在国人谴责的时候说:“我不太清楚那段历史。
”一队青年恋人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,旁边却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在轻轻的哭泣。
在竞争白热化的年代,人们似乎无暇,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揣摩那句“僧推月下门”究竟用“推”好,还是用“敲”更合适。也没有兴趣去探讨陶渊明的淡泊、老庄的无为……而更多的人是不屑。
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艰苦沧桑,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,是歌舞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……
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哭泣……
回来吧,高雅的文化。回来吧,远离的文化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
嬉戏于潮流的浪尖上,我看不见海底的丰富,似乎有些遗忘;孤立在时尚的峰顶上,我听不见山间的鸟鸣,似乎有些淡然,我是否真的都忘却了。
直到有一天,只留有皮囊的自己,为着虚空呻吟时,才发现自己早已不能像杰克"伦敦那样“呐喊”,却只能在走出鲁迅之后才体会到命运的“徘徊”。现在我才知道:我已走远。
记得海明威给予我对海的渴望,有种冲动,发自文化的搏击,未曾想,我却爬错了浪头,刷空了自己;记得村上春树给予我对人性森林中鸟鸣的追求,有种力量,源于文化的博大,未曾想,我却错过了鸟的天堂;记得沈从文给予我对河畔花香的幻想,有位伊人,走在文化的胸膛,未曾想,我迷失了方向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。
我不要沉醉于那有些靡烂的情爱歌词,不要依恋于乱耳丝竹,我多么渴望重新踏在文化的故土,去寻觅一方自己的天空。
我真的想回来了。我像孩子渴望母亲一般,去祈盼回到文化怀抱。不想成为一个没有“灵魂”的动物,我需要文化对我的抚养。麦克风的叫喊永远无法激起内心的澎湃,那些乱耳丝竹给我的,只有忧郁。
我终于知道余秋雨的“千年一叹”,叹在谁的心坎,终于知道冰心的“繁星”该点缀谁的世界;也终于明白海子的“那片海”在春暖花开时,润色了谁的眼。对,应该是我的——这样一个走远了的人的心坎与眼啊。
我要回来了,我再度神往我那迷人的“蒹葭”,再次看到了那一对可爱的“关雎”,我感受到了鲲鹏“逍遥游”的魅力仙境,我聆听到了“大江东去”的滚滚涛声,……
走远了,我一定回来,重拾岁月搁下的甲骨,轻读经典的文字。我将走进我原先梦想的蓝色国度,在那儿,杜甫告诉我那文化的笔是需要勤耕不辍的。是的,我现在沐浴着文化的圣水,让我的察察之身远离了世俗的浅薄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,我知道那是谁在唱着“大风歌”流泪;我知道那是谁为游子所挂念,我知道那是谁“为了忘却的纪念”而激愤……
在虚空中跌倒后,在没有经典文化的国度沉伦后,我想我要回家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。
[简评]经典文化的失落,世俗文化的盛行,对当今青少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。像此文小作者那样,离经典文化曾渐行渐远者太多,但真正走一遭后又想回来的也不少。小作者现身说法,用一种纯散文的笔法,道出了自己沉迷于世俗文化而营养不良的感慨,“我要回来”的呐喊,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化回归的呐喊,这种呐喊足可以振聋发聩,足可以响彻云霄,所以欣赏,所以推崇。
铭记文化
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世人变得浮躁,浅薄,庸俗。
如今,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“穷得只有钱了”吗。细细想来,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。
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:现在知道“周迅”的人越来越多,而知道“鲁迅”的人越来越少;知道“关之琳”的人越来越多,而知道“卞之琳”的人越来越少;知道“景冈山”越来越多,知道“井冈山”的越来越少……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、时尚的便趋之若鹜,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。
列宁说过:“忘记历史等于背叛。”那么,忘记民族文化,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,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。
诚然,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,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;然而,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,是万不可忘记的。
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,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,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。
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,德国人却在反思:为什么我们没有“鲁迅”。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,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《孙子兵法》定为必读教材,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《孙子兵法》来指点迷津;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,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;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,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——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。
看来,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。
我们中华民族,有博大精深的文化。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,从先民歌唱的《诗经》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,从太阴历的制订到“神六”遨游太空,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,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。既然我们知道“山无陵,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。”却为何要用“1314529”来表达感情。
我们自古到至今就写着方块字,却为何要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。。
人说现在是知道“周迅”的人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鲁迅”的人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关之琳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卞之琳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马克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马克"吐温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比尔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保尔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景冈山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井冈山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爱情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艾青”的越来越少了;知道“就要发”的越来越多了,知道“九一八”的越来越少了。
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。请以“文化反思”为话题,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①立意自定;②文体自选;③题目自拟;④不少于800字;⑤不得抄袭。
面对这个作文题,审题可分三步走——
第一步、材料的分析与处理
材料中罗列了多种现象,首先需要考生加以整理和归类,“周迅”、“关之琳”、“景冈山”是娱乐文化的代表;“马克”、“比尔”是财富的代言词;“爱情”、“就要发”是代表当今部分人的一种心理追求的东西。
反之,“鲁迅”、“卞之琳”、“艾青”、“马克"吐温”恰好是经典文化的突出代表;“井冈山”、“九一八”可代表一种历史,“保尔”代表着一种精神。
这些材料在排序上,相对比较杂乱,但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东西,那就是,在现代社会里,很多人追求的不是经典文化,不是对历史、对某种精神的追求和崇拜,而是与之截然不同的东西,或世俗文化,或发生偏差的价值取向。
话题作文中的材料或启发学生思维,或为命题者提出话题的由头,一般的情况下,建议学生在作文中不要照搬材料,尤其是照搬字数很多的全部材料是作文的大忌。因为可能材料中部分内容和话题联系并不紧,命题者只是从其中的某一点加以提炼而成话题,你要搬用就很难达到你想达到的效果。
即使要用材料,也最好是提炼性的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。
第二步、命题者的分析文字及话题研究
命题者没有过多的分析,作者的分析恰好是审题的重点,但在这个作文题中,命题者有意识的给写作者腾出了空间。命题者的分析文字,往往会代表命题者的一种审题倾向或观念倾向,学生要注意在这个分析文字上做足文章,是切题的关键文字。
再看话题,材料中罗列的种种,作者不必全部去兼顾,材料只是作者提炼话题的文字,同时起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效用。“文化”的界定是,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,特指文学、艺术、教育、科学。这样理解后,在写作中就可以避免开口太泛太大,针对性不强的问题。再看“反思”,何谓“反思”,思考过去的事情,从中总结经验教训。
在现实或过去的时间里,我们的文化问题、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等,到底是怎样的,需要学生来做这个思考,通过思考来总结经验教训,启发自己,唤醒今人,警醒后人等,同时把这种思考诉诸文字。
第三步、对作文要求的揣摩
这个作文题的要求和考刚完全保持一致,没有特别之处。
从“立意自定”来看,作者没有明确的立意倾向,学生在写作时,保持一点,就是观点合情合理,不要出现过于偏激的立意。比如,“我们不必追求经典文化”,“让世俗文化占领阵地”等,都是不可取更是不提倡的立意,相反,“呼唤经典文化的回归”,“不要让经典文化失去市场”等都是值得推崇的;再看“文体自选”的要求,特别学要考生注意的是问题要纯,写作合乎文体的基本要素,拒绝“四不像”,不提倡如“处方”这样的特别应用文体,学生也不必要标新立异,写好自己的拿手文体就可以了;“题目自拟”这点也是需要学生留心下功夫的,很多同学喜欢把话题直接当成自己的作文题,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做法。
题好文一半,好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,如果把这个展示的机会拱手相让,岂不可惜。一般阅卷老师都不是特别欣赏用话题做标题,虽然有特例;对字数的要求,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这样要求——不少于800字,笔者个人不主张恰好800字就戛然而止,但也不主张写900多字甚至1000字以上,850字左右比较合适,既达到字数,又能保证时间;对“不准抄袭”的要求,是无奈之举。从某种意义上说抄袭就是强盗行为,是所有老师所不齿的,冒这样的险,不仅不能得高分,即使老师疏漏而侥幸给你评高分,你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。
做好了以上三步,审题可以告一段落,接下来的作文构思及写作就水到渠成了。
【美文示例】
快被遗忘的文化
物欲横流流尽了高雅,歌舞升平平息了斗志,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俗。大江东去已成为千古绝唱,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被商品大潮冲刷得一干二净,井冈山的星火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淹没……
有人说,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,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;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,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;听周杰伦的人越来越多,听贝多芬的人越来越少;看《财富》的人越来越多,看《红岩》的越来越少……
庸俗,铺天盖地地袭来;高雅,悄无声息地消失。塞满书包的是卡通,堆满床头的是言情、武侠;高高挂在书架的是《诗经》,尘封虫蛀是《巴黎圣母院》。
一种苍凉的感受袭上心头:文化正离我们而去。
不,是我们离文化而去。熟读唐诗三百首已不在值得骄傲,不识贝克汉姆被嘲笑为落伍。
谈到流行歌星便滔滔不绝,说起那段沧桑的历史却茫然不知。文化,正在被一点一滴地遗忘,一步一步地走出我们的生活。
鉴赏诗文,游览古迹成为那些学者、专家的工作;艰苦奋斗,坚忍不拔被看成是战争年代纪念品。
可是,这又能怪谁。你看看那电视报纸每天播放的是什么。街头张贴的什么。
报纸杂志每天报道的是什么。
为了建商业步行街,把烈士陵园拆了;为了整顿市容市貌把百年古屋拆了,把唐朝的城墙拆了,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、豪华别墅。
而我们还在为这些“杰作”感到自豪呢。
赵薇在国人谴责的时候说:“我不太清楚那段历史。
”一队青年恋人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,旁边却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在轻轻的哭泣。
在竞争白热化的年代,人们似乎无暇,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揣摩那句“僧推月下门”究竟用“推”好,还是用“敲”更合适。也没有兴趣去探讨陶渊明的淡泊、老庄的无为……而更多的人是不屑。
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艰苦沧桑,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,是歌舞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……
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哭泣……
回来吧,高雅的文化。回来吧,远离的文化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
嬉戏于潮流的浪尖上,我看不见海底的丰富,似乎有些遗忘;孤立在时尚的峰顶上,我听不见山间的鸟鸣,似乎有些淡然,我是否真的都忘却了。
直到有一天,只留有皮囊的自己,为着虚空呻吟时,才发现自己早已不能像杰克"伦敦那样“呐喊”,却只能在走出鲁迅之后才体会到命运的“徘徊”。现在我才知道:我已走远。
记得海明威给予我对海的渴望,有种冲动,发自文化的搏击,未曾想,我却爬错了浪头,刷空了自己;记得村上春树给予我对人性森林中鸟鸣的追求,有种力量,源于文化的博大,未曾想,我却错过了鸟的天堂;记得沈从文给予我对河畔花香的幻想,有位伊人,走在文化的胸膛,未曾想,我迷失了方向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。
我不要沉醉于那有些靡烂的情爱歌词,不要依恋于乱耳丝竹,我多么渴望重新踏在文化的故土,去寻觅一方自己的天空。
我真的想回来了。我像孩子渴望母亲一般,去祈盼回到文化怀抱。不想成为一个没有“灵魂”的动物,我需要文化对我的抚养。麦克风的叫喊永远无法激起内心的澎湃,那些乱耳丝竹给我的,只有忧郁。
我终于知道余秋雨的“千年一叹”,叹在谁的心坎,终于知道冰心的“繁星”该点缀谁的世界;也终于明白海子的“那片海”在春暖花开时,润色了谁的眼。对,应该是我的——这样一个走远了的人的心坎与眼啊。
我要回来了,我再度神往我那迷人的“蒹葭”,再次看到了那一对可爱的“关雎”,我感受到了鲲鹏“逍遥游”的魅力仙境,我聆听到了“大江东去”的滚滚涛声,……
走远了,我一定回来,重拾岁月搁下的甲骨,轻读经典的文字。我将走进我原先梦想的蓝色国度,在那儿,杜甫告诉我那文化的笔是需要勤耕不辍的。是的,我现在沐浴着文化的圣水,让我的察察之身远离了世俗的浅薄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,我知道那是谁在唱着“大风歌”流泪;我知道那是谁为游子所挂念,我知道那是谁“为了忘却的纪念”而激愤……
在虚空中跌倒后,在没有经典文化的国度沉伦后,我想我要回家。
走远了,我想回来。
[简评]经典文化的失落,世俗文化的盛行,对当今青少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。像此文小作者那样,离经典文化曾渐行渐远者太多,但真正走一遭后又想回来的也不少。小作者现身说法,用一种纯散文的笔法,道出了自己沉迷于世俗文化而营养不良的感慨,“我要回来”的呐喊,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化回归的呐喊,这种呐喊足可以振聋发聩,足可以响彻云霄,所以欣赏,所以推崇。
铭记文化
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时代,世人变得浮躁,浅薄,庸俗。
如今,不是有句话说现代人“穷得只有钱了”吗。细细想来,此话真可谓一针见血。
且看这样一种社会怪象:现在知道“周迅”的人越来越多,而知道“鲁迅”的人越来越少;知道“关之琳”的人越来越多,而知道“卞之琳”的人越来越少;知道“景冈山”越来越多,知道“井冈山”的越来越少……人们似乎面对流行的、时尚的便趋之若鹜,而对民族文化却越来越淡忘。
列宁说过:“忘记历史等于背叛。”那么,忘记民族文化,忘记一个民族的精神,这难道不算是背叛吗。
诚然,恰当地追求时尚本没有什么不妥,这毕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;然而,先人们所创造的伟大文化,是万不可忘记的。
一个遗忘文化的民族就如失却了源头的溪流,如同没有了根本的树木,这样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。
就在我们忘却鲁迅时,德国人却在反思:为什么我们没有“鲁迅”。就在我们只隐约记得春秋时有位叫孙武的名人时,美国西点军校却早已把《孙子兵法》定为必读教材,西方的商家也纷纷用《孙子兵法》来指点迷津;就在我们嘲笑别人学习雷锋时,雷锋却成了西点军人学习的榜样;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来文化津津乐道之时,西方学者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令我们震惊的命题——二十一世纪必将是儒学的世纪。
看来,我们确实到了该反思民族文化的时候了。
我们中华民族,有博大精深的文化。从延续至今的汉字到世代流传的古诗,从先民歌唱的《诗经》到近现代革命者谱写的诗章,从太阴历的制订到“神六”遨游太空,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,无不反映出中化文化丰厚的底蕴。既然我们知道“山无陵,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。”却为何要用“1314529”来表达感情。
我们自古到至今就写着方块字,却为何要在文章中频频写出那与方块字极不协调的英文字母呢。。
本文来自网友上传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xfz.org/114424.html
- 站长推荐
- 精修版高考化学新课标一轮复习讲义:氧化还原反应(含解析)
- 【个人简历】应聘英语教师个人简历
- 小学英语低年段Phonics教学策略
- 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(word版,精校版) 2018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
- 六至九重点课文主要内容简介
- 易语言命令集
- 2016年高考试题(理综)新课标1卷 2016年高考试题
- 2014年湖北省高考英语试卷及参考答案(官方版)
- 最新2018高三文科综合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套 2018高考文综试卷
- 商务英语学习资料
- 优美简的英语诗带翻译
- 2015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 2015年新课标一卷语文
- 2017-2018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18年北京高考语文答案
-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
- 《客户服务》试题及答案免费下载 试卷答案下载
- 2017年1月广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答案(语数英) 广东学考2019语数英试卷
- 学生英语背书表格
- 浅论企业订单式生产模式
- 四川省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
-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07意义作用类综合题(学生版)
- 2019年北京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(精校版) 北京高考文综试卷
- 英语各种蒙题技巧
- 2017上海市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测验答案195题
- 初中地理专题复习时区区时
-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知识点
- 2019-2020年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含答案
- 高考数学文化题目的命制背景-数列中的数学文化
- 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(三)语文试卷(解析版) 高考语文卷子答题卡
-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历年高考题 历年的高考试卷在哪下
- 牛津沪教版英语九年级上阅读多项选择学案(无答案)
- 热门标签
-
- 银英文
- 回顾英文
- 期望英文
- 英文版动画片
- 午饭英文
- 定义英文
- 融合英文
- 缺陷英文
- 平安夜英文
- 女子英文名
- 英文转换中文
- 友谊英文
- 圣诞树英文
- 氛围英文
- 愚不可及
- 嫉贤妒能
- 分门别类
- 捷足先登
- 神出鬼没
- 患难与共
- 不怀好意
- 滴水不漏
- 有始无终
- 扭转乾坤
- 胸无城府
- 崇山峻岭
- 问长问短
- 孤注一掷
- 络绎不绝
- 翻箱倒柜
- 目光炯炯
- 风声鹤唳
- 多姿多彩
- 浅尝辄止
- 坚韧不拔
- 千真万确
- 离群索居
- 寄人篱下
- 面不改色
- 歪歪斜斜
- 细嚼慢咽
- 锦囊妙计
- 济济一堂
- 埋头苦干
- 莫逆之交
- 视同陌路
- 死皮赖脸
- 口若悬河
- 夜深人静
- 前仆后继
- 阴差阳错
- 空空如也
- 打招呼的英文
- 极目远眺
- 横冲直撞
- 临渊羡鱼
- 滔滔不绝
- 不慌不忙
- 异口同声
- 争先恐后
- 拍案而起
- 琼楼玉宇
- 茅塞顿开
- 一技之长
- 因材施教
- 南辕北辙
- 适逢其会
- 闲言碎语
- 南征北战
- 慢条斯理
- 自相残杀
- 衣衫褴褛
- 普天之下
- 看破红尘
- 以儆效尤
- 适可而止
- 热泪盈眶
- 雾里看花
- 无坚不摧
- 铿锵有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