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学 > 地理 > 正文
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《气候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中小学试题|家庭教育题库|辅导习题「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」来源: https://www.gxfz.org 2019-11-17 09:43地理 636 ℃
新课标,人教,版,八年级,地理,上册,《,气候,》,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《气候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名师教案《气候》教学设计(第1课时)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一、教学目标 1.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;阅读温度带分布图,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,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,提高学生读图、分析、综合、比较的能力,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。 2.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。
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,渗透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”的理念。 二、教学重点、难点 1.教学重点: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。 2.教学难点: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。
三、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,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,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。
以启发式教学为主,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,理论联系实际,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。 四、教学准备 1.教师准备:制作多媒体课件。
2.学生准备: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、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。 五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──情景设置 教师:同学们,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,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,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,请大家观看图片,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。
学生:(读图片,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。) 教师: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。
对,就是气候。那么从今天起,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,来了解中国的气候。 【设计意图:开门见山,切入主题,引发学生兴趣。
】 讲授新课──读“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“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,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: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,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。
学生回答预设:气温和降水。 教师: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。说到我国的气温,小明是深有体会,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,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,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。有了这样的经验,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,就有备而回,也带了羽绒服。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。
这次怎么不冷呢。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。 学生回答预设:冬季南北温差大,夏季温差小。
教师: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,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。出示“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和“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,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。 学生回答预设:先读图名,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,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。 教师: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。 学生回答预设:读图例。
教师:通过读图例,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。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──根据问题,提取信息。
【设计意图:回顾读图方法。】 教师: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。
(问题1)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依次标注各等温线。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。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。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。 学生回答预设: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。 教师: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──0℃等温线,它有着重要意义:冬季这条线以北,平均气温在0℃以下,河流会结冰,而这条线以南,平均气温在0℃以上,河流不会结冰。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。 学生回答预设:从图上可以看到0℃等温线大致沿秦岭─淮河一线分布。 教师:(问题2)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
学生回答预设:最低气温为-28℃以下,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。最高气温大概是16℃以上,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。
教师:(问题3)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。 学生回答预设:50℃左右 教师:因此可以看出──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。
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。 【设计意图: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,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。】 教师 问题
1: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,依次标注各等温线。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。
除了28℃等温线外,以8℃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。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。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,说明什么呢。──气温变化并不剧烈。 问题
2: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
──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。这时16℃以上的范围,覆盖了我国大部分,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。
──青藏高原。 问题
3: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。──夏季,除青藏高原外,我国普遍高温。 【设计意图:在教师的引领下,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。
】 讲授新课──读“中国温度带的划分”,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: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,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,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,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。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。
(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。
出示温度带划分表。
) 学生回答预设: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,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。 教师: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,和哪条线很相近呢。
学生回答预设:0℃等温线(秦岭─淮河一线)。 教师: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,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。
学生: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,识别水果产地。 【设计意图: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,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。】 教师: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(地球上的五带)混在一起,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。 学生回答预设:五带是热量带,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;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,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,和农作物品种、作物的熟制相关。 。
名师教案《气候》教学设计(第1课时)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一、教学目标 1.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;阅读温度带分布图,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,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,提高学生读图、分析、综合、比较的能力,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。 2.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。
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,渗透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”的理念。 二、教学重点、难点 1.教学重点: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。 2.教学难点: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。
三、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,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,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。
以启发式教学为主,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,理论联系实际,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。 四、教学准备 1.教师准备:制作多媒体课件。
2.学生准备: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、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。 五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──情景设置 教师:同学们,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,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,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,请大家观看图片,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。
学生:(读图片,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。) 教师: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。
对,就是气候。那么从今天起,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,来了解中国的气候。 【设计意图:开门见山,切入主题,引发学生兴趣。
】 讲授新课──读“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“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,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: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,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。
学生回答预设:气温和降水。 教师: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。说到我国的气温,小明是深有体会,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,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,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。有了这样的经验,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,就有备而回,也带了羽绒服。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。
这次怎么不冷呢。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。 学生回答预设:冬季南北温差大,夏季温差小。
教师: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,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。出示“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和“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”,读地图要首先读什么。 学生回答预设:先读图名,左边这幅图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代表的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,右边的图为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代表的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的分布。 教师:读图的第二步是读什么。 学生回答预设:读图例。
教师:通过读图例,我们可以知道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温度范围。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读图的第三步──根据问题,提取信息。
【设计意图:回顾读图方法。】 教师: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。
(问题1)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,依次标注各等温线。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。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。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。 学生回答预设: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。 教师: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──0℃等温线,它有着重要意义:冬季这条线以北,平均气温在0℃以下,河流会结冰,而这条线以南,平均气温在0℃以上,河流不会结冰。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。 学生回答预设:从图上可以看到0℃等温线大致沿秦岭─淮河一线分布。 教师:(问题2)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
学生回答预设:最低气温为-28℃以下,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。最高气温大概是16℃以上,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。
教师:(问题3)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。 学生回答预设:50℃左右 教师:因此可以看出──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。
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。 【设计意图:带领学生读气温分布图,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。】 教师 问题
1: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,依次标注各等温线。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。
除了28℃等温线外,以8℃为间隔的等温线有几条。 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。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,说明什么呢。──气温变化并不剧烈。 问题
2: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。分布在哪。
──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。这时16℃以上的范围,覆盖了我国大部分,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。
──青藏高原。 问题
3: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。──夏季,除青藏高原外,我国普遍高温。 【设计意图:在教师的引领下,让学生独立完成读图任务。
】 讲授新课──读“中国温度带的划分”,知道我国的温度带 教师: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,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,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,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。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。
(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。
出示温度带划分表。
) 学生回答预设: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,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。 教师: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,和哪条线很相近呢。
学生回答预设:0℃等温线(秦岭─淮河一线)。 教师: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,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。
学生: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,识别水果产地。 【设计意图: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,将生活中的地理与教材中的地理联系起来。】 教师: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(地球上的五带)混在一起,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。 学生回答预设:五带是热量带,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;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,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,和农作物品种、作物的熟制相关。 。
本文来自网友上传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xfz.org/97799.html
- 站长推荐
-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
-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(精选3篇)
- 八年级地理《人口》说课稿
- 初中地理总复习读图题专项训练和参考答案
- 《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》(初级中学)
-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
-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9.1《美国》全国获奖教学设计
-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
- 八年级地理必考的知识点-人教版
- 山东省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
-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
- 初中地理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
-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
-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测试题及答案
- 2018届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
- 2019初中地理中考备考策略
- 初中地理活动记录
-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地理说课稿
-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《气候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-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
-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测试题
- 初二地理记忆口诀
-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
- 八年级上册地理识图题
-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知识点整理
-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8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
- 七年级地理上册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》教案设计
- 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模拟试题第一章检测卷
- 湘教版初中地理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
-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检测试题(一)
- 热门标签
-
- 银英文
- 回顾英文
- 期望英文
- 英文版动画片
- 午饭英文
- 定义英文
- 融合英文
- 缺陷英文
- 平安夜英文
- 女子英文名
- 英文转换中文
- 友谊英文
- 圣诞树英文
- 氛围英文
- 愚不可及
- 嫉贤妒能
- 分门别类
- 捷足先登
- 神出鬼没
- 患难与共
- 不怀好意
- 滴水不漏
- 有始无终
- 扭转乾坤
- 胸无城府
- 崇山峻岭
- 问长问短
- 孤注一掷
- 络绎不绝
- 翻箱倒柜
- 目光炯炯
- 风声鹤唳
- 多姿多彩
- 浅尝辄止
- 坚韧不拔
- 千真万确
- 离群索居
- 寄人篱下
- 面不改色
- 歪歪斜斜
- 细嚼慢咽
- 锦囊妙计
- 济济一堂
- 埋头苦干
- 莫逆之交
- 视同陌路
- 死皮赖脸
- 口若悬河
- 夜深人静
- 前仆后继
- 阴差阳错
- 空空如也
- 打招呼的英文
- 极目远眺
- 横冲直撞
- 临渊羡鱼
- 滔滔不绝
- 不慌不忙
- 异口同声
- 争先恐后
- 拍案而起
- 琼楼玉宇
- 茅塞顿开
- 一技之长
- 因材施教
- 南辕北辙
- 适逢其会
- 闲言碎语
- 南征北战
- 慢条斯理
- 自相残杀
- 衣衫褴褛
- 普天之下
- 看破红尘
- 以儆效尤
- 适可而止
- 热泪盈眶
- 雾里看花
- 无坚不摧
- 铿锵有力